亚洲欧美V国产一区二区,亚洲 国产 韩国 欧美 在线,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您當前的位置主頁 > 站長新聞 > 瀏覽文章

沒有終點的爭論 P2P“野蠻”生長 監管存黑洞

來源:站長新聞 2013-07-23

快速提升網站銷量,使用365webcall在線咨詢工具

實習記者 張夏楠 北京報道

7月10日,由第一財經新金融研究中心編寫的首份P2P借貸服務行業年度報告——《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3》(下稱《白皮書》)在北京發布。

《白皮書》顯示,2012年末,P2P貸款服務平臺超過200家,可統計的P2P平臺線上業務借款余額將近100億元。而如果綜合線下業務來推測,P2P業務在2012年的累計借貸規模在500億-600億之間。P2P行業的年增長速度超過300%。

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雖然體量尚小,但已經成為金融創新中無法忽視的力量,同樣不可忽視的是隨之而來的風險。

“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存在一定的監管缺位,必須盡快明確現有的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既包容創新,又確保監管到位,同時適應互聯網金融具有明顯的跨行業跨市場的特征。”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焦瑾璞強調,“監管空白期又叫空當期,更容易出問題。”

行業“野蠻”生長

《白皮書》在132家P2P借貸機構中選取了21家作為樣本,對行業規模進行統計。數據顯示,這21家平臺在2011年整體成交額為10.03億元,2012年全年成交額達到104.13億元,一年內規模增長近10倍。而這一數據還不包括線下業務。

針對以線下業務和債權轉移為代表的宜信P2P模式,《白皮書》中稱:“粗略估計在2012年達成的P2P交易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白皮書》同時引用英國《金融時報》在2012年10月的報道稱,截至當時,宜信已有超過5萬名投資者和25萬名借款者,促成的借貸交易總額在20億-30億美元。而這一數據幾乎是21家平臺成交總量的2倍。宜信公開的數據顯示,2008年-2012年,宜信的P2P業務增長了300多倍。

監管尚未能到達的P2P行業,顯示出“爆炸式增長”的強大力量。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金融機構業態發生巨大的變化,一批新的金融機構正在興起。原來專屬金融機構的信貸,變成了包括互聯網都可以做的事。” 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建華認為,互聯網金融的趨勢下,金融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已經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而新的一批互聯網概念增長非常快。

但是與創新同步的還有風險。

為評價P2P平臺的風險,《白皮書》引入了借款集中程度這一概念。在15個樣本中,平臺各前十大借款人借款金額占總量的比例平均值為39.1%,相比之下,銀行的前十大借款人借款比例一般不會超過10%。這意味著,如果大客戶出現逾期還款,平臺的兌付壓力會很大。

《白皮書》中提到,根據P2P從業人士的反饋,“壞賬率極難達到1%以下,有的平臺壞賬率甚至達到5%以上。”

除去風控等技術因素引發的經營困難,惡意跑路的平臺也不少。從2011年開始,P2P借貸平臺關閉或跑路就時有發生。《白皮書》共統計了9家跑路和關閉案例,涉及金額超過2600萬,但只有2起案件的嫌疑人歸案。

“與高技術的互聯網行業結合在一起,金融消費者準確理解和掌握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難度在加大。安全、個人信息泄露、資金虧損的風險也日益暴露。由于參與者人數眾多,一般涉及面廣,影響著多個重大利益問題。未得到妥善的處理,可能對金融市場和經濟環境造成較大沖擊。”焦瑾璞表示,今年該局會將互聯網金融時代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問題作為研究的重點課題。

沒有終點的爭論

都叫P2P,不同的平臺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差別。盡管央行已經在著手對P2P進行調研,但對模式各異的平臺進行歸類梳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服務對象而言,大體可分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個人消費貸,相應的業務規模也從幾萬到幾十萬元不等。

就業務模式而言,宜信、人人貸等少數平臺推出了先集結資金后投資的“短借長貸”產品,更多平臺是通過提供借貸信息,由借貸雙方自主達成意向。這其中又分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借貸、個人與小微企業之間的借貸,還有專為銀行、小貸公司等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進行資金撮合的平臺。

就借款人開發方式而言,除了拍拍貸等還在堅持線上開發,線上審核,其他平臺多是通過線下分支機構、有合作關系的小貸公司等渠道開發優質借款人,并完成線下的盡職調查。

就資金操作而言,區別主要在于平臺是否有沉淀資金,及如何與第三方支付或銀行進行資金托管、支付。

沒有規范的后果在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面對是否涉及非法集資,是否會出現流動性風險等問題時,各家平臺的態度都是先把自己“擇”出去。

“不進行期限錯配,一個人的錢借給另外一個人,單純的一對一。”陸金所副總經理黃黎明表示。他認為,這樣不僅降低了流動性風險,也避免了非法集資的嫌疑。

針對期限錯配產品為主的債權轉移,宜信則認為,堅持先形成債權,再進行轉讓,資金流轉是對已形成債權債務關系的價值交換,就不存在資金池的說法。

更多的平臺則強調業務的合規性。銀貨通CEO俞江解釋,其業務主要是以貸款企業物流當中的動產作為質押物,質押利率往往低于50%。同時著重以庫存的周轉率等供應鏈數據作為指標,對客戶進行審慎選擇,風險控制良好。

紅領創投負責人周世平也表態稱:“流動性的問題,對規范性的公司根本不存在。”

平臺能夠達成的一致在于,希望通過行業內的信息共享來防范信用風險,更渴望與央行征信系統對接。“如果對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包括還款能力負債情況沒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評價,就算你風險做得再好,整個行業還是會出問題。”黃黎明解釋說。

在對行業前景的判斷上,多數平臺機構都持樂觀態度。有利網總經理劉雁南表示,小微貸款在中國還是一片藍海,單筆貸款額度不高,風險分散,輻射人群廣,利差比較大。“一端是小額理財的剛需,一端是小額貸款的剛需。P2P可以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肯定是有市場的。”

文章編輯: 365webcall在線客服軟件(www.365webcall.com)

我的評論

登錄賬號: 密碼: 快速注冊 | 找回密碼